2024-10-01 11:58:03 | 191招生网
汉语言文学是偏文科专业,从2021年各省份招生计划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是把 汉语言文学专业 放在文科(历史)中进行招生,所以该专业属于偏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专科、 专升本 和高中起点本科三个层次。专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 本科专业 包括汉语言文学(专起本)、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起本)、汉语言文学( 高起本 )。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可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的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可适宜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定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 国家开放大学 的前身中央电大于1982年开设的文科专业。在与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 等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专业稳健发展。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
企事业单位
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应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以专业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所长;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行政机关以及文化教育、传媒机构、对外交流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
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时,应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考虑到
基础学科
的特点,又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专业课程体系由
通识教育
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实践训练。专业教育课程包括该学科基础性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性课程以及专业实习实践。综合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文体活动以及其他自选活动。
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语言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
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以及相关知识领域,如外国文学。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
中华文化
典籍导读等。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
专科阶段主要课程:文学概论、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
专业(选修)课程: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以下仅为举例: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
训诂学
、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西方文论、
比较文学
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经典文本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台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民间文学、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
实践教学
191招生网
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
学生的教学实习及实践活动应当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灵活多样,妥善安排,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有组织地进行。
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习实践活动。例如:教学实习、语言学调查、文学现象讨论、传媒写作、创意写作、编辑出版实践、民俗和民间文学调查等。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可报考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关的学科。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新闻出版、文艺宣传、教学科研等文化研究单位,从事编辑、采写、企宣、文案、教师等与专业基础尤其是文字能力密切相关的工作。
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
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
4.了解中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
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91招生网(https://www.191577.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西安文理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代码?的相关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是0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代码是02,秘书学专业代码是03,广告学专业代码是04,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代码是05,历史学专业代码是06,旅游管理专业代码是07;
安文理学院位于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学校是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西安市政府主办、省市共建、面向全国招生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先后由西安大学、西安师范专科学校、西安教育学院、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和西安师范学校合并而成,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设立的陕西师范学堂。
学校简介
学校有高新、太白和关中书院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纸质图书资料160万余册,电子图书资料151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11亿余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600余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300余人;外聘两院院士3人;
柔性引进各类人才共45人,其中学科首席专家12人;有国家、省、市级各类专家19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的11人;省级师德示范团队1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5个。
以上内容参考: 西安文理学院官网——2021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以上就是191招生网整理的汉语言文学是本科还是专科?(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191招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91招生网:www.191577.com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C050105可以报考要求汉语言文学B050101专业的职位吗?肯定是不可以的,专业代码不同是不可以报考的,考上了也无法通过审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与汉语言文学相对应的专科专业为语文教育
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排名如下: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资料拓展: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
汉语言文学二本大学排名1、曲阜师范大学曲阜、日照两个校区,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公布的200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本科院校之一。山东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英语、教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科学、体育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教育技术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2、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师范
汉语言文学大学专业排名2023年汉语言文学大学专业排名如下: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世界一流名校,也是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成立于1898年,最初的时候叫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学门。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简称“北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零五号院,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
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050101。根据查询安康学院官网显示,每年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不一样,截止2023年6月底,2023年安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代码是050101。安康学院是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公办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汉语言文学王牌专业的学校汉语言文学王牌专业的学校如下:1、北京大学:全国排名第1(专业档次
汉语言二本大学排名汉语言二本大学排名:第一名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名扬州大学、第三名西北师范大学。1、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一所以外语、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流为主的重点高等学府。学校创建于1962年,起初是为培养外语专业人才而设立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广泛外语专业和综合性学科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在语言学、翻译学、应用语言学和国际交流等领
汉语言文学民办本科有哪些学校汉语言文学民办本科的学校有北京电影学院文学院、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文学系、华中科技大学文化与创意产业学院等。1.北京电影学院文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文学院是一所以电影文化、传媒文化为特色的学院。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和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学院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作和研究能力。此外,
语言学考研学校排名1北京大学2 北京师范大学3 复旦大学 4 华东师范大学 5 南京大学 6 浙江大学 7 山东大学 8 四川大学 9 中国人民大学 10 首都师范大学 11 南开大学 12 南京师范大学 13 武汉大学 14 中山大学 15 清华大学 16 北京语言大学 17 中央民族大学 18 吉林大学 19 东北师范大学 20 上海师范大学 21 苏州大学 22 浙江师范
2023-12-28 10:15:22
2024-09-19 06:45:24
2023-12-19 12:11:17
2024-09-13 10:15:35
2024-09-12 11:52:27
2024-09-10 03:47:46